家長怎么引導厭學的孩子
愷愷麻麻520
2023.12.22 10:40
1165瀏覽
1回答
櫻花雨888
每個年代其實都有厭學的學生,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厭學,找到厭學的原因,及時改變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對癥下藥,讓孩子重新愛上學習。
其實在戰國時期就有厭學現象了。
《學記》中記載:“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p>
書中列舉了當時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失職教育現象:只知道一味讓學生看、聽、做這種行為往往占教學時間的一半以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調動起來,只是一味的灌輸,啰啰嗦嗦,老師一直單方面的講課,引起學生的厭學。
在《學記》看來,這種僵化的教育模式的結果是教與學的惡性循環,教育措施的悖論,結果也與初衷背道而馳。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佛即拂,違背的意思。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 《學記》給出了答案。
家長怎么引導厭學的孩子?
第一、“豫”的意思是準備。
“禁于未發”,趁學生厭學時及時干預。
第二,“時”,就是抓住機遇,抓住契機,適當干預,適時引導,將學生進入最佳境界。
事實上,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有一些關鍵點,比如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最感興趣的時候。抓住這些要點,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第三、“孫”、“順”的意思,隨著教育固有的發展思路,隨著學生年齡發育的特點,循序漸進,逐步進入良好的局面,不急于求成。
“不凌節而施之”,所謂“節”,就是指學生的年齡、智力、文化程度等,這一“凌節”很形象,按照現在的理解,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什么,就是一味地執行教育措施,一株好苗,被粗暴地教育方式給毀了。
第四、“摩”,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就是把主動權交到學生自己的手里。
如果違反這四項教育原則,就會帶來消極的教學后果。
沒有及時的防控,在明顯厭學的時候再去干預,就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現象。
“則捍格而不勝”,捍格者,即抵觸情緒。如果錯過了實施教育的最佳機會,就會費力不討好,“則勤苦而難成”。不按科學程序教學,一味讓學生刻苦學習,導致學業不及格。如果不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他們獨自學習,就會沒有學習朋友,厭學情緒也會增加。
上一篇:小孩厭學?家長怎么辦
下一篇:小孩手機上癮怎么樣可以戒掉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