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小糖果丫丫
2023.12.29 17:21
422瀏覽
1回答
星稀小可愛u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得到家長的肯定、鼓勵、贊美、理解和支持。這些都是他們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重要來源。但是很多家長卻忽略了這一點,導致孩子心理上變得自卑,然后慢慢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開始厭學。
為什么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一、學生的攀比,讓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現(xiàn)在學校的學生攀比風氣可以說很嚴重,不僅比學習,而且還要比物質,很多學生在比較的這個過程中就感到了自卑,尤其是農村學生,中招可以說特別多,因為家庭的原因,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學習上也就因此失去了動力,當一個學生不想學習了,這時候厭學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二、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大
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起以往要大了很多,原先只是在學校的學習壓力大,回家了作業(yè)多,學生承受的是這些壓力,現(xiàn)在就發(fā)展成了,在學校上學壓力大,放學補課壓力大,上興趣班壓力大,學生的時間可以說被壓榨到了極限,很多學生在這樣的壓力下,也就會產生厭學心理。
三、受網(wǎng)絡視頻的影響
現(xiàn)在學生上初中基本家里就都給拿上了手機,這也是耽誤了不少的學生,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和監(jiān)管不嚴格,很多低俗的視頻出現(xiàn)在了手機上,這時候對學生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一些和學生相關的視頻,更是給學生帶去了不良影響,因此,很多學生也就受影響開始有了厭學的心理。
四、被社會的錯誤言語所影響
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大學生畢業(yè)后沒工作,一些人就開始說上學無用,不如早早去打工,還能多掙一些錢,這樣的言論在社會上有很多,因此,也耽誤了不少的學生,學生聽了這樣的言論,因為思想的不成熟,很容易就相信了,學習也就會不上心,一旦學習被落下,學生的厭學心理就會出現(xiàn),這是學生中很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
家長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厭學?
1、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樹立科學育兒觀。父母雙方要努力提升修養(yǎng),盡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睦、富足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要講究科學、講究適當,“棍棒”教育和“寵溺”教育都是極端化的做法,不可取;家庭教育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品行、習慣、心理等方面的培養(yǎng),不要一味地攀比成績,而讓孩子進各種補習班。
2、家長要經常及時地和學校交流溝通,真實了解和把握孩子在學校里的生活狀態(tài)和學習情況。學校也是個小社會,學生情況也是千奇百怪,家長只有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和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努力地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地預防孩子的厭學情緒。
3、家長要關注孩子關系較好的同學和朋友,弄清楚孩子自己小圈子里的主流文化氛圍。孩子所喜歡的同學和所熱衷的朋友的基本素質,嚴重影響到孩子自己興趣與偏好。教育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如果孩子樂于親近的圈子大多是厭學的那一類,估計孩子離厭學也不遠了。
4、加強對孩子的正面引導,弘揚做人、做事的社會正能量,讓孩子養(yǎng)成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性情。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優(yōu)于他人的一面,家長和老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學習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努力培養(yǎng)孩子正當?shù)呐d趣與愛好,適時、恰當?shù)亟o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真實地擁有成就感。
厭學的孩子該怎樣解決?
1、挖掘學習動機,家長應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且多鼓勵孩子,培養(yǎng)以及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學習當中找到成就感。
2、給予方法指導,家長也要給孩子講解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并且對人際交往技巧進行指導,讓孩子更好的融入到學校以及班級的環(huán)境當中,良好的環(huán)境有助于提升學習能力。
3、改變家庭教育模式,家長不應當過度關注分數(shù),不要經常斥責孩子,要多與孩子溝通,改善父子以及母子的關系,理解并且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要求,不讓有孩子有過大心理壓力。
4、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最終的學習成績,差異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他們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保證。因此,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制定學習計劃和實現(xiàn)目標;做好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記筆記,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做好課后復習工作;能夠按時獨立完成作業(yè)等。
上一篇:為什么高一的孩子會厭學
下一篇:孩子厭學是不是心理出了問題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wǎng)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