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手打父母該怎么辦
步琳萌新
2023.12.28 16:32
786瀏覽
1回答
星稀小可愛u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不管什么原因,孩子都不能對父母動手,這是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含辛茹苦撫養長大的孩子,對自己拳腳相向,這讓做父母的情何以堪。同時這也是對父母尊嚴的挑戰,是為人倫所不容的。所以,在孩子第一次對父母動手的時候,必須采取一切辦法,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這個行為是錯誤的,而且必須牢牢記住。
孩子動手打父母該怎么辦?
1、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立刻制止。嚴肅的告訴孩子,動手打人是非常不對的行為,之后了解孩子動手的原因,引導孩子處理方法。
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教訓孩子之前,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
3、平時也需要對孩子加強教育,特別是在行為方面上,給孩子說這樣做是完全不對的。還可以做一些獎罰分明的制度,比如說:再次動手打就得到相應的處罰,學會克制自己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4、家長的教育觀念要一致,不能出現一方嚴格規范孩子的行為,另一方則過分溺愛,無底線的包容孩子,無視孩子的不當行為,這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教育。很多孩子的暴力行為,都是在家長的溺愛下養成的。
5、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孩子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果孩子是因為大人做了什么孩子不喜歡的事情,那么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不喜歡人家這么做,可以直接教孩子對別人說‘不喜歡做了什么事情,我正在做什么”然后告訴孩子,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通常孩子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6、多和孩子溝通。處于叛逆期的孩子對于教育式的談話,通常聽不進去,此時父母可以嘗試著與孩子一起玩,或者是一起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了解到他的所思所想。
7、要求孩子做事時,征求他的意見。若是孩子不愿做,可以問一下若是換一下立場,他會怎么要求孩子。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了,父母是尊重他的意愿的。但是若是原則性很強的問題,孩子犯了,一定要讓人認識到錯誤,不能聽之任之。
孩子動手打父母背后的心理原因:
具體來說,不同年齡階段,其打人背后的原因也有不同:
第一階段:不會說話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關注。
孩子在沒有發展語言之前的打人,尤其是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他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關注,那時他不太會說話,又特別希望你的關注,剛好他的手部動作已經可以很好支配了,所以可以用手的語言告訴你:媽媽,我需要你關注一下我。
第二階段:1~2歲孩子打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很多孩子這個階段打人,是他的表達一種情緒,這種情緒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可能是很興奮的情緒。有一個詞叫“手舞足蹈”,孩子高興的時候就是如此。不過孩子還沒有任何邊界概念,手部力量也還沒有發展好,沒有輕重,所以他們就會失控打到你,而你也可能會認為孩子打人了。當然,有時候孩子的情緒是憤怒的,那他的這種打,也有可能是在表達一種憤怒的情緒。慢慢的,當孩子的很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回應的時候,也有可能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絕的時候,會主動發出打的行為。
第三階段:三歲以后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三歲到六七歲的孩子,他們的打人行為更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孩子極度渴望父母能夠跟他在一起,去看見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所以,這個時候大人不要對孩子的打人行為上綱上線。比如,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有暴力傾向,必須得好好管管才行。殊不知,這個時候,孩子還能控制的身體,犯愁,也就是他的手胳膊腿,他在用他能夠利用的全部力量向父母發出一個信號,你需要關注我一下,無論是心理上的需求還是情緒的變化。
第四階段: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打人,是在叛逆期的表現。
當孩子成長到青少年時期,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有時候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極少去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在青春期沒有進行心理疏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家庭暴力的傾向。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地了解孩子的內心變化,及時與孩子進行心里溝通,多給孩子關愛和陪伴。
總之,孩子打人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表達的意義是不同的,我們父母需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弄清楚孩子打人的原因,病時的給予幫助和糾正,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成長每一個階段。
上一篇:孩子叛逆期怎么疏導
下一篇:游戲癮的孩子怎么幫助走出來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