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簡單小蝸牛
2023.10.07 17:53
562瀏覽
1回答
小豬妹!clm
不少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有溝通障礙的,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不接受父母的意見,無論父母的意見是對的還是錯的,總之就是不想和父母溝通,那么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呢?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就事論事,別抓著孩子過去的錯誤不放。
錯誤就好比傷疤,傷疤總有一個結痂到痊愈的過程,父母抓住孩子過去的錯誤不放,就像揭開即將痊愈的傷疤。父母習慣了這樣去批評孩子,結果往往是不管你怎么批評,孩子身上的錯誤還是改不了。為了避免這種反效果出現,父母應對孩子就事論事,不要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翻舊賬,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要知道,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著眼于當下和未來的。
第二,批評后別忘了給予安慰。
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去批評。每個人接受批評后,情緒都會比較低落,心情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后,應該給予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可以從語言上來安慰孩子,也可以從行動上安慰孩子,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父母還是愛他們的,也還是信任他們的,他們會對父母充滿感激,也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第三,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
每個父母都希望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能積極回應。但是反過來,卻又做不到。同樣的道理,孩子滿懷期望地向你表達心中的想法,作為聆聽者的你卻因為忙于自己的事要么不聽他說,要么假裝在聽而沒有任何回應,那么,備受冷落的孩子,還會再來找你傾訴嗎?
第四,一件事情只說一遍。
一味地嘮叨是教育最無力的表現,說得越多,孩子聽從我們的幾率就越低,我們的威信也就越低。在很多時候,凡事只說一遍,如果孩子不聽,就讓他去接受自然后果的懲罰,這種方式反而更有利于他把我們的話當回事。
第五,明辨是非,擺正姿態。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他們能夠清楚地知道,父母的哪種行為是正確的,哪種行為是錯誤的。如果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即使自己出現了錯誤也不向孩子認錯,那孩子只能對父母的教育越來越不服氣,進而越來越“叛逆。
第六,家長要表里如一。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們的影響十分深遠,父母的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會通過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孩子會不加辨別地將父母的言行或生活習慣照單全收。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孩子長大后,那些不良習慣可能阻礙他們的人際發展。做家長的,在孩子面前不但要慎言,而且還要注意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否則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還可能埋下破壞親子關系的導火索。
第七,強調貢獻與能力。
父母應該提供孩子服務的機會,使其有價值感。要讓孩子在家庭中,體驗到民主的家庭氣氛。家長應該嘗試用開明的態度去傾聽孩子的意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家庭會議。有時,孩子的意見并不一定可行,但通過參與和實踐的過程,有助孩子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最終明白成功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思考才達到的。讓孩子當家作主,也還可以提升他們的自我認同感。
家長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喜歡比較。
很多父母在不經意總喜歡表揚別人家的孩子,老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這是非常讓孩子厭煩且傷自尊心的。
第二,父母愛說教。
家長:”今天在學校待的怎么樣啊?“孩子:”今天學了好多新知識呢。“家長:”學新知識就對了,要多學知識,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磚。“孩子:……家長:”今天過得開心嗎?“孩子:”恩,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特別聊得來。“家長:”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經常一起玩啊,先把學習搞好了再說。
第三,常喜歡審問。
很多家長在去學校接孩子放學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
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而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恩,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付的回答,家長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長一個勁兒地不停問,那孩子恐怕早就煩的忍不住發脾氣了吧,更別提好好聊天了。
第四,愛發火。
還有的父母比較強勢,經常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孩子一旦有自己的想法及看法,父母就不樂意了,他們覺得孩子還小,很多思想都不成熟,聽父母的才是對的,動不動就發火來壓制孩子的想法,這讓孩子非常反感。
第五,要求孩子自己又做不到。
為什么父母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孩子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父母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孩子就是循循善誘,在父母眼里,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