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
小文媽媽
2023.11.26 09:53
509瀏覽
1回答
小月媽媽
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原因:
1、孤獨感
這類孩子一般生活在一個不利于成長的家庭,比如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有家暴現象;父母過于忙碌不能照顧孩子飲食起居,對孩子各種行為不管不問;長期留守老家見不到父母的兒童……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有一種痛苦的孤獨感,會幻想著只要離開這樣的環境,自己就可能會快樂。
2、壓力感
升學的學業壓力下,很多孩子會受到學業和家長期望的雙重壓力,甚至家長的期望太大讓孩子通過逃避來解決問題。
3、報復感
在被寵溺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能面對壓力,年齡的增加并沒有帶來更多的能力提升,而是更多對父母的要求,只要沒有被滿足,就會做出不成熟的離家舉動來威脅父母。
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家長該怎么做?
1、不要責罵孩子
12歲-18歲的孩子愛“較勁”。這段時間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也是容易產生“反抗”的階段,一旦產生沖撞和矛盾的時候,孩子就覺得家長不理解,那我就要“反抗”。家長不要責罵孩子,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耐心和孩子溝通。
2、談責任談后果
因為離家出走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必須要讓孩子意識到,他對家庭和學校要擔起責任,這種離家出走的方式其實是一種逃避和退縮行為,對問題的解決是沒有幫助的。萬一在外面發生了很嚴重的事情,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當然,如果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暫時難以協調,可以讓孩子信任的老師或長輩來對孩子忠告。
3、控制自己的情緒
叛逆的孩子往往容易有激動的情緒和沖動的行為。家長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選擇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一些想法強制性的灌輸給孩子,或者進行言語上的辱罵,甚至動手,這樣就更容易激起孩子對家長的不滿。先讓自己冷靜冷靜,再進行教育,這樣才會更加客觀,不會把教育當做一種壞情緒的發泄。
4、適當的陪伴
當孩子離家出走時,作為家長,不要一味的讓孩子單獨出去,在外面,或者多帶孩子去看看,這樣能讓孩子釋放情緒、調節情緒,家長可以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外出游玩、旅游等,為孩子尋找朋友、同學、朋友,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5、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懂得聆聽才能明白別人的感受,聆聽是我們了解別人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我們對別人的尊重,我們理解別人的同時,別人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溫暖,也能夠感受到安慰。與孩子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低身段,平等的靜靜的耐心聆聽。而不是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敷衍著,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就傷害了孩子。
6、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孩子剛回到家時不要多說,雙方的關系緩和下來以后,父母應該和孩子進行一次平等的對話。父母首先應該從理解的角度指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所犯的錯誤。如果家長有錯誤要向孩子認錯,表示愿意和孩子共同努力改善親子關系。相信孩子也會自己承認錯誤。
7、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
尊重孩子,與他們平等交流,當成大人一樣來交往,在自己可控的狀態下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利和自由,不去輕易干涉他們,更不要去偷窺隱私。“適度的運動、冥想、擁抱、每天堅持記錄三件好事都有助于提升我們的積極情緒,在生活中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堅持,一定會有好的成效。”
上一篇: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對待
下一篇: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么溝通
Copyright ? 2017-2025 高中學習網 版權所有
注:凡本網注明來源沖刺高考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